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再登Nature大子刊!内蒙古大学科研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5-10-10 10:35      浏览次数:

10月7日,内蒙古大学杨磊教授、李光鹏教授领衔联合同济大学高绍荣院士团队,在大动物生物育种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其研究成果在Nature大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IF=41.7,IF5=59.5)上发表。此项成果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我校在牛、羊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更是学校长期坚持学科内涵建设、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

反刍动物(牛、羊等)育种技术是保障全球肉奶供给、提升畜牧业经济价值的核心领域。但牛、羊等反刍动物生物育种已陷入瓶颈:常用“二倍体体细胞编辑+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路径,牛、羊体细胞传代能力有限且两套染色体,导致基因编辑耗时常达12年,再及克隆重编程不彻底的问题,使得编辑牛、羊成活率不足5%,严重制约着生物育种效率。该研究创新性建立了“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类精子’表观修饰+非整合引导编辑”三位一体的单倍体育种策略,为反刍动物育种开辟全新路径。此外,杂志同期刊还发了「News & Views」评论文章,重点推荐介绍了这项工作。



image.png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832-4


image.png


News & Views评论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769-8


核心突破:建立“三位一体”单倍体育种策略,攻克干细胞应用难题


  1. 突破单倍体培养瓶颈:首次研发全新FACE培养液,成功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牛羊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系(haESCs),为牛羊育种提供了“核心编辑载体”,填补该领域底盘细胞资源空白;

  2. 明确多能性应用基础: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haESCs具备“形成态”多能性,可分化为三胚层细胞、形成嵌合体,能在体外诱导为原始生殖细胞(PGCs),为人造配子、胚胎培育奠定了材料基础;
  3. 建立“类精子”表观修饰策略:通过瞬时表达鱼精蛋白(Prm1)策略,成功获得了高质量Pro-iCHI重构胚胎和非基因编辑活体牛。进一步开发了非整合引导编辑工具(ePE),最终成功培育出健康的基因编辑牛(出生率13.3%),标志着牛羊单倍体育种从技术探索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image.png


图1 牛羊单倍体Pro-iCHI技术


研究意义:重塑牛羊生物育种模式,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杨磊教授、李光鹏教授课题组长期深耕“优良性状研发与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此前已在牛、羊体细胞克隆、基因编辑、奶绵羊育种等领域取得突破,此次研发的单倍体育种技术,突破全球反刍动物育种瓶颈,适配内蒙古产业需求,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助力践行自治区“五大任务”,为保障国家肉奶安全、北疆生态与牧民福祉作出了贡献。

种质安全上,单倍体干细胞是牛羊良种“长效保存载体”,“类精子保存”较传统冷冻保存,延长种质保存时间且能快速活体复活,为内蒙古构建自主可控良种繁育体系奠基;生产效率上,传统牛羊育种需20年、成本高、成功率低,而该技术将育种周期缩至12个月,健康出生率提至13.3%14.3%,可推进牛羊良种改良计划,助牧民增收、支撑乡村振兴;产业价值上,立足“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该技术可编辑MSTN基因,靶向布鲁氏菌病等抗病基因及乳蛋白等产奶性状,提升10%–15%饲料转化率,减少草原啃食与精饲料消耗,未来有望培育“高产量、高品质、高抗病”品种,实现增收与护生态双赢,推动反刍动物育种产业升级。




image.png

图2 通过Pro-iCHI技术制备基因编辑牛羊


科创引擎: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多年来,内蒙古大学紧紧聚焦“双一流”建设,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自治区高校“领头雁”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谋划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汇聚顶尖人才,培育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群,深耕生物技术、新型储能、氢能等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久久为功,持续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高效能推动原创成果转化,产出了双肌黄牛、华蒙肉羊、马铃薯新品种、水系电池等一批重大成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未来,内蒙古大学将力争产出更多突破性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