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2016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16530日)    习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共商国家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 

  1956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同时我们要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这里,我举几个例子。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差距甚大,关键高端材料远未实现自主供给。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药物研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新成就和新突破,先进医疗设备研发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脑连接图谱研究是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加快推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一项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实验室,应该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新形势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我们要立足于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订的实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要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流通环节改革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要调整现有行业和地方的科研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科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 

  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要建立相应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哄而起、搞大拼盘等问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我们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2016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科协代表大会

新华社北京530日电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李克强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大会。上午9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习近平就此提出5点要求。一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三是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五是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

习近平最后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李克强说,今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等方面的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许多遥遥领先的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巨大。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开启了全面创新的时代。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两院院士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也功不可没。

  李克强指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和交互影响,创新既是我国实现“双中高”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李克强强调,要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一是补好基础研究短板。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到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组建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力军作用,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二是突破应用研究产业化瓶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部署推进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一批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新产业领域和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以及区域创新协同,加速释放创新潜能,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李克强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把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科技界引发强烈反响—锐意创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今天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科技界引发强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按照习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和要求,奋发有为、锐意创新,为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科技界人士欢欣鼓舞。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敏院士说:“习总书记关于我国科技发展的论述非常精彩、深刻和全面!我听后深感振奋,感觉我国科技发展正在步入新时代!”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郭博智说:“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标志着中国将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高瞻远瞩,又非常接地气!”作为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代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习总书记还娓娓道来、把科技创新与改善百姓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感觉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科技界的动员令,也是对全社会的动员令,一定会激发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支持创新、参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感受特别深刻。”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说,科技创新一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能说我们写完论文就放在抽屉里面就行了。“科学家固然要努力取得原创成果、发表论文,但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获得的知识为经济社会各方面服务,实现科技创新的最终价值。”“习总书记的讲话非常贴近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的创新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陈赛娟院士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惠及广大百姓、推动社会发展,应成为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追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博士表示,作为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扎根大地,把最好的科技成果奉献给农民和广大消费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论述,在科技界产生强烈共鸣。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志华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释放科技人员活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人员的情况非常了解,对科研人员面对的问题很清楚。”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院士说,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是个非常迫切的大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深化改革,让科研人员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而不要把精力再浪费在其它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赢得了企业科技人员的强烈赞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表示,中国电科将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放到首要位置,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主营业务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副院长张红文认为,要努力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利根表示,一定要把福清核电5号机组建设成第三代核电技术示范工程,让“华龙一号”为“一带一路”和中国核电“走出去”做出更大贡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企业责无旁贷。”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院士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我们将抓住创新不放松,为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力以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醒我们不要错失发展机遇,让人产生强烈的紧迫感。”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朱希铎说,现在能源、材料、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都在酝酿新的革命,中国的科技人员一定要牢记使命、有所作为。

  当前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机,正在由整体上从学习、引进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向实现原始创新并引领国际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转变。与会代表表示,一定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凝神聚力、只争朝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吴月辉、余建斌、喻思娈、蒋建科、赵永新采写)《 人民日报 》( 20160531 04 版)

 

科技部党组学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精神

  科技日报北京530日电 (记者刘垠 操秀英) 30日晚,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主持召开科技部第24次党组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列席会议并讲话,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科技部机关各单位、各直属事业单位和科技日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盛会,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这次大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把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来。这是我国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程中的一件标志性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议强调,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会议就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科技创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前景十分光明、任务十分繁重。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要有担当精神、使命意识,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完成好党交给我们的历史重任,做出我们科技人应有的贡献。

  二要按照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把科技改革发展各项重大任务落实到位。要夯实科技基础,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尽快提出工作方案。要加强科技供给,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丰富国际科技合作内容,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共同发展。要实施好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加快推进。要加快建立科技决策机制,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要深入研究,回应科技界和社会的重大关切。要解决科研投入中重物轻人、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的问题,给科研人员和高校更大自主权。要与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加紧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建设一流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方面都要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科技部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要自觉按科研规律办事,在放权的同时,要创新和加强监管,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切实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五要周密部署,切实把大会精神落到实处。要抓紧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工作方案,深刻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做好宣传引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部署,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把大会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会议强调,科技部全体干部职工要用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